为什么RISC-V将超越ARM?
-
作者:Morris.Zhang
链接:https://www.zhihu.com/question/450092365/answer/1799057546
来源:知乎近几年间在中/美走访过一些RISC-V基金会和创业项目。从厂商的视角推测,假想差不多10年左右的技术迭代期限,RISC-V技术代际不会挑战Intel,但有可能会挑战ARM M-core,应不会挑战到A-core。
商业模式上: IP授权才是效益池。以RISC-V的血统,形成稳定传承的公版家族和发展公版生态十分重要的,这是避免IP碎片化和避免芯片产品无法赚钱的关键因素,也是流片成本摊薄并形成普遍经济效益的重要因素。
RISC-V在这方面的短板是显而易见的:低成本自由授权+厂商随意定义指令的模式使得公版延续无法得到保护,软件和编译器生态所依仗的长期兼容性同样不稳固,碎片化不可避免,MIPS在个别方面亦有前车之鉴。
与之相对比,RISC家族里的产品化实力和经济效益都很好的当然是ARM,质优+量足+门槛低+大规模流片应用的信誉,收敛了大量公版IP授权案例,比如Qcom虽然自己做CPU,也逐渐转向ARM公版,多快好省;而其严格管控的Architectural-license更是通过ARM design services驱动大厂投入ARM设计,进一步验证和发扬了ARM指令架构和IPs的信誉,同时经历大量workloads的洗礼验证;此外,ARM又十分重视拥抱商业EDA生态以及Fab合作,输出了大量设计工具和IP。
而反观RISC-V,当下全球有一个百亿级晶体管密度的商用案例么?- 技术生态上: 如今RISC-V的声音不小,当然,RISC-V能够大幅简化电路,但对复杂应用拆解要么增加操作数牺牲性能,要么增加指令集又把系统复杂化,比如其SIMD指令就没有真正堪用的,唯一可用的Hwacha向量指令集(开源)本质上还是协处理器,连乱序执行流水线都整合不进去,更不用说做编译器层优化了;而进一步讲,所谓的复杂指令集实际是在电路层给这些操作建立shortcuts,需要经年累月的设计积累和workload验证,都是有晶圆面积代价的。
这种情形下,就会限制芯片用途的想象力了,DSA的碎片化和软件生态会成为掣肘,而做通用芯片尤其是CPU的短期市场侵彻可能性是微小的。以及,提一句EDA库,稍大型的商用设计都需要大调RTL,毕竟RISC-V的应用实例少,参考工具不多,很多不能拿来直接用,需要适配经典IP以及开发出新的IP族,这也需要漫长演进以及牺牲晶圆面积代价,最终究竟是在通用领域或是专精领域沉淀出成果还未可知,但至少要形成自己的公版授权生态和装机量,才不至于IP碎片化而带来的窄赛道和低经济效益。
此处不妨回顾一下历史:ARM有今天成绩,DEC功不可没,老DEC真是有不少财宝的,INTC凭借那次收购StrongARM的IP资源、设计经验积累以及door keeper级别的人才才稳步攻入服务器市场的,而ARM的真正商用也受益于DEC遗产;想象一下,RISC起源的时期有诸多大鲸:IBM Power, SPARC, ALPHA …最终仅有ARM一骑绝尘,倘若没有DEC,ARM也会遇到今天RISC-V的满地碎片局面。
未来几年,RISC-V会有一些消费侧IoT的小实例,但由于IP碎片化而不容易赚钱,很难挑战ARM-M,不会挑战到A,更不会挑战x86版图。而另一个掣肘是,目前可见开发RISC-V芯片项目有三种方式,一是购买商用IP,二是参考开源代码,三是理想化的从零自研(总不会从第1个管子开始画起)。
而若从美国的RISC-V商用IP厂商购买IP,则会受EAR管制,比如不能出售IP及提供服务给华为;若采用开源代码或自行开发,目前看不受管制,但需要避免被标准组织终止会员资格,以及美国社区仍可能做出限制。
引用一句戴伟民先生的讲话:Intel X86和ARM的IP授权虽然给中国带来了繁荣,但却是不自主和不可控的。而架构授权虽然不自主,但是可控且可以繁荣的。基于M-Core、MIPS Alpha的CPU则是自主、可控但不繁荣的。希望中国的CPU可借助RISC-V做到自主、可控、繁荣,并且持续性创新。
Copyright © 2024 深圳全志在线有限公司 粤ICP备2021084185号 粤公网安备44030502007680号